课题:__________课时:________
一、教学目标
1.知识与技能;
2.过程与方法;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二、教学重点/难点
1.教学重点;
2.教学难点
三、教学方法
四、教学过程
1.导入新课;
2.新课讲授;
3.巩固小结;
4.布置作业
五、板书设计
先介绍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部分
一、教学目标具体包含:知识与技能;过程与方法;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。
1、知识与技能
知识:定义、现象、公式、性质、规律、物质用途、概念、原理等
技能:计算、观察、分析、归纳、设计方案、实验操作的能力等。
知道/掌握/理解/列举/对比……,能描述……,能运用……解决实际问题(知识);完成……的基本操作(技能)
知道有关分子、原子的知识。
分析出产生实验现象的原理。
2、过程与方法
观察、实验、记录、分析、比较、分类、类比、分析、归纳、概括、交流等
通过观察……现象,提高观察能力与总结概括的能力;
通过()的过程,提高了()能力
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,提高了实验基本操作(检验、制备、分离、提纯)的能力。
通过合作讨论的过程,学生归纳出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及步骤。
3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兴趣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、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、辩证思想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、创新精神、科学态度等。
通过参与……的探究过程,学生能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,并进一步增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。体会/激发/培养/养成/热爱
(1)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/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,逐步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。
(2)体验做实验的乐趣,在实验中养成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。
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个教学目标模板
一、教学目标
知识与技能:
了解XX的性质(及其异同),了解XX的概念;
了解XX的结构,掌握XX反应,会写XX的方程式;
认识XX本质,理解XX的原理,能说出XX的用途。
过程与方法:
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,提高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和提出问题,分析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。
通过XX性质学习的过程,提高认识问题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情感态度和价值观:
通过XX的学习,了解XX存在于生活中,认识化学的神奇;
通过XX的学习,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,树立化学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意识。
今天介绍教案书写的第二部分
二、教学重难点
1.教学重点
定义
最基本、最重要的、必须掌握的知识
1、重点相对固定
2、为以后学生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
3、在授课过程中占用的时间最长
如何确定
1、课标的要求
2、教材:依据教材内容的篇幅大小和教材对应的探究题目,篇幅多的内容和探究题目涉及的知识一般都是重点
3、借助材料: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、课后习题等
2.教学难点
定义
不易理解、不易掌握,难讲清,易出错的内容
特点
1、有暂时性和相对性
2、难点要“突破”
如何确定
1、抽象知识
2、脱离生活实际的部分一般是难点
3、情感目标一般是难点
4、有些教学重点也是难点
5、借助材料:课题、课后练习题、“学与问”“思考与交流”、“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”等
第三部分
三、教学方法
1、讲授法
理论解析:最基本、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。
老师讲,学生听
每节课必备的教学方法。
和其他教学方法合理搭配。
举例分析:
初中《溶解度》
本节课理论性较强,相关概念定义较多,学生理解有难度。“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定义”、“溶解度曲线”
老师讲授: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,是饱和溶液。
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,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。
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,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。不指明溶剂,通常是在水里的溶解度。
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,通常是该气体的压强为10千帕和一定温度时,
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。
举例分析:
高中《物质的量》
本节课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量。理论性较强,相关概念较多,内容较为抽象,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,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运用讲授法,再辅以举例分析法、多媒体展示法等来突破重难点。
2、讨论法
理论解析:在教师的指导下,群体围绕某一问题交流讨论,产生思维碰撞,共同研讨,相互启发,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。重难点突破。
方法指导:
第一步:分组+确定目标问题+限定讨论时间
第二步:巡视动作+点拨
第三步:结束语
第四步: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+点评+归纳
第五步: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板书
选择依据:一般会将讨论法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
实验前:讨论实验步骤
实验后:讨论现象所表现的化学性质
环节完整,解决重点。
举例分析:
初中《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》
本节课涉及到金属与盐酸、稀硫酸的反应,需要学生根据镁、锌、铁或铜与稀盐酸、稀硫酸在实验中的反应现象,在教师的引导下,小组讨论,分析出镁、锌、铁、铜的活动性顺序。
举例分析:
高中《金属钠的性质》
本节课中涉及钠的切割实验、钠与氧气的反应、钠与水的反应。
钠的切割实验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,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出钠的性质。
最后教师再统一完善总结,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分析后给出结论。
此例中用到了实验探究法、讨论法、启发引导法。
3、实验探究法
理论解析:在教师引导下,对知识点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。
选择依据:有明确的实验探究。
注意:一般与讨论法、提问法相结合。
步骤(1)实验前准备的充分性,包括实验方案的多样性以及实验器材的全面性;
(2)实验中巡视课堂的及时性,及时发现学生方案及操作存在问题。
(3)实验后评价的多样性,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,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。
举例分析:
初中《质量守恒定律》
通过两个学生探究实验:白磷燃烧实验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,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,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