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沙埕铁枝
铁枝俗称“杠”、“阁”,始于清乾隆年间,是沙埕渔家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之一。它吸收了民间文艺、传统戏剧、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,高度一般7至8米高。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改良,沙埕铁枝已从早期的竹、木结构以及人力抬杠演化成将钢管、铁条焊接成枝状后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。
“远看凌空八仙至,近观原是儿童艺。胆大心细何足畏?沙埕铁枝秀高技!”吸收了民间文艺、传统戏剧、舞蹈杂技等众多艺术门类精华的沙埕铁枝具有独特的渔家传统风格,是福鼎民俗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2.前岐马灯
前岐马灯是前岐群众独创的民间传统游艺项目,至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,虽说都为灯,但它与别的灯类游艺有所不同。
马灯是真灯,造型分为马头、马身两部分,分别绑于表演者的前腹和后腰,就似人在骑马的样子。
马灯的表演者均是十二三岁左右的童男童女(也有年龄更小的),表演时,管弦乐器吹打、民歌传唱与曲艺表演相结合,构成舞美、声乐、戏曲相融汇的绝妙视听效果。和很多民间技艺表演一样,马灯表演时也根据不同的曲调,展示不同的主题。
3.布袋戏
布袋戏是福鼎传统的地方戏剧,起源于福建泉州,明末清初随移民传入闽东,与闽南、台湾布袋戏一脉相承,几百年来,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,备受当地群众的欢迎。布袋戏因演出使用的戏偶除头、手、足以外,躯体部分均用布缝制而成,形状酷似布袋而得名,又称手指戏、掌中戏。布袋戏结合了地方语言、民间音乐、雕刻、彩绘、刺绣,由掌中操纵戏偶而综合展演。
布袋戏是一代人的印记,它凝聚了传统戏曲的精华,又以通俗易懂的唱腔,展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典故,演出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。
4.提线木偶
提线木偶,古称“悬丝傀儡”,源于秦汉,唐末五代流行于福建省,历经宋元明清,传承不辍。清至民国年间,福鼎提线木偶戏曾达到顶峰。
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,艺人操纵线长1.6米至3米长的木偶,在戏台上进行表演剧情。